写在前面|到田野去!
文/高欣峰
从《青农青年》到《新农人》,从校园到广袤的田野,我们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田间地头,开辟了新的学习场景,向坚守土地的新农人学习。
一路走,一路摸索。路虽远,行则将至。
2020年初,我们发起了“乡村影像计划”,居家学习的同学们用镜头记录了疫情期间的乡村生活。2022的冬天,我们发起“乡村文化返乡调研”,超出预期的157支队伍,近800人参加,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对乡村的关切。2024年春天,“新农人计划”开启,第一季调研了近20位创业的新农人,建设了“新农人”网站(agriculturist.cn)与杂志,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势力”。
非常欣慰,我们践行了知农、爱农的农业传播教育实践。“新农人计划”开展后,同学们开始谈论“疏花、疏果”“套袋”等农业术语,在课堂上分享他们走访新农人的生动故事。我们也看到新农人们因为“新农人计划”相互了解并展开合作,让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2025年,我们再出发,从9月起,“美丽乡村计划”公众号与“新农人”网站将陆续推出他们的故事,《新农人》杂志第二期也将在年底印刷,敬请关注!
2025年9月19日

作者 | 贾雪妮 李佳 张琼雯 刘潇潇
编辑 | 王鑫月
图片 | 除特别声明所有图片为作者拍摄
一个“双轨并行”的探索者
当“乡村振兴”从宏图化为无数个体的选择,栾盟盟——这位血脉里流淌着泥土气息的“农二代”,以新农人的锐气深扎沃野,在看似沉寂的乡土中闯出一条融合热爱与创新的创业之路。她的乡土创业之路,早已超越了个体奋斗的范畴,成为一代青年重塑乡村价值、为故土注入澎湃动能的最鲜活注脚。
从办公桌前的白领丽人,到崂山脚下樱桃谷中躬身劳作的“新农人”,栾盟盟的转身,并非对都市生活的逃离,而是一次向土地深处扎根的主动回归。2023年,心中那份对“阡陌田园、四季分明”的深切向往,最终改写了她在写字楼里的稳定轨迹。她毅然回到生养她的樱桃谷,在这片承载着童年记忆、拥有淳厚民风与得天独厚水土的故土上,播下了“飨实农场”的种子。
这绝非简单的“归园田居”。国际贸易专业淬炼出的全局视野与一年多的商海历练,成为栾盟盟手中无形的“犁铧”。她深谙,现代农业的竞争力在于融合的智慧。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双轨并行”的探索者。

精耕细作:用城市经验重塑乡土农场
创业过程中,栾盟盟充分借鉴过往工作经验,完善农场运营管理。她不仅致力实现对土地的精准丈量,更躬身推动管理的机械化、标准化。她对标一线城市农场,积极创新,冬季引进菌菇种植,打造可视花园;在客户维护上,秉持“以友相待”理念,用有温度的服务传递自然农耕理念。同时,她还分享品牌推广经验,从早期微信口碑营销到如今与学校协作组织研学,不断拓展市场。在经营模式上,采取合作社加农场直接种植模式,依据客户需求指导种植。

心耕温度:在四季流转中播种情感纽带
栾盟盟深谙,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时代,冰冷的机械与算法永远无法替代人与土地之间那种质朴而深厚的联结,以及人与人面对面互动时传递的真挚温度。她将“以友相待”奉为圭臬,坚信客户绝非仅仅是消费者,更是共同探索自然、践行可持续生活理念的宝贵同行者。这份理念,贯穿于她农场经营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创业初期的微信社群开始,栾盟盟就坚持与关注者真诚沟通互动。这份用心,为农场积累了最初的信任基石。如今,这份“同行者”关系已发展出更丰富的内涵与形式。她精心打造以二十四节气为文化脉络的全年研学课程体系,将深厚的农耕文明融入现代教育。

匠心体验:在泥土芬芳中培育都市心田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对亲近自然、体验乐趣的多元化需求,农场精心打造了多项互动项目。最具创新性和情感黏性的,当属“共享菜园”服务。客户可以认领一块专属菜地,利用周末闲暇前来参与播种、浇水、除草等农事,亲手照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体验耕作的辛劳与喜悦。平日则由农场工作人员负责专业的维护管理,确保作物健康成长。目前,300多块菜地早已被热爱田园生活的客户们认领一空,且供不应求。在这里,土地成为媒介,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温暖了每一颗向往自然的心。

躬行践履:用城市智慧浇灌明日之根
创业之路绝非坦途,每一步都伴随着现实的考验与抉择。在采访中,栾盟盟坦言,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仍是悬在头顶的压力。无论是道路、水电、卫生设施升级,还是专业场地建设,都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注入。这份压力真实而沉重,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农场的资金链和运营韧性。
然而,栾盟盟的目光始终坚定地投向更远的未来,这份压力并未动摇她的信念与规划。她清晰地勾勒出2025 年的发展路线图,这份笃定的规划,根植于她对脚下这片土地生命力的深切信任,以及对自身构建的“以友相待、体验为王”运营模式的坚定信心。
她的愿景远不止于此,在那更广阔的蓝图里,栾盟盟希望将“樱桃谷”多年来探索出的独特模式,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验证,将其打磨成一套成熟、可复制的“樱桃谷经验”。她憧憬着在农场自身稳健运行之后,未来能够将这套经验向外输出。让那些凝结着心血与智慧的实践,能够惠及到更广阔的田野和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共同探索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和谐共生的新可能。

结语
从国际贸易的“全球视野”到樱桃谷的“五十亩深耕”,栾盟盟的蜕变,是当代中国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切面与深刻隐喻。她不是简单的“返乡”,而是带着时代赋予的工具箱,回到文明的根系,进行一场充满勇气的“价值重估”与“未来嫁接”。她脚下的土地,正因这种融合而焕发新生:那攀爬在田间立柱上的,不仅是果树,更是现代农业的希望;认领菜地的木牌,标记的不仅是一方泥土,更是重建城乡情感联结的纽带;而她在田垄间俯身记录滴灌数据的侧影,本身就是宏大乡村振兴叙事中最具说服力的注脚——她证明,热爱与智慧浇灌的土地,终将结出丰饶的果实,吸引更多年轻的身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诗。
我总以为返乡是件带着逃意的事,直到看见栾盟盟在樱桃谷里俯身记录滴灌数据的侧影 —— 那是她从写字楼空调风里走出来的第三年。
写字楼的格子间和农场的田垄,原是我眼里泾渭分明的两条路。可她把课上学的 “标准” 种进了蜜杏园,老把式的经验和滴灌管的水流缠在了一起;300 多块木牌下,城市人的周末与泥土的呼吸接上了气。这哪里是逃,是带着工具回来找根的……
原来乡村从不是落后的注脚。栾盟盟手里的笔,既记过报表也记过农事,就像樱桃谷的树,既结着老品种的果,也扎着新法子的根。风掠过樱桃枝时,那些写着认领人名字的木牌轻轻晃,我忽然懂了,所谓乡村振兴,原是这样有人把自己活成了桥,让城市的光和土地的暖,终于能流到一块儿去。
编者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