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李良玉 张骞巍 刘展宏 宋泽宇
编辑 | 王鑫月
图片 | 除特别声明均为作者拍摄
一座现代化的草莓采摘园——青岛绿沃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是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东毛家庄社区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而这片园区所在的土地,大部分曾是土壤贫瘠、效益低下的盐碱地,过去鲜少有人开发利用。打造这一奇迹的,是公司总经理李坤均。作为一名新农人,他凭借创新思维和智慧农业技术,成功让这片盐碱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绿沃川所在的棘洪滩街道,毗邻棘洪滩水库,紧靠铁路线,但由于长期面临土壤盐碱化导致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困境,加之当地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对工业发展有所限制,村民收入一度难以提升。为了盘活这片土地,当地政府决定探索以文旅产业为主的发展路径,绿沃川的草莓大棚正是这一转型发展战略的关键落子。
“我们2019年建棚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李坤均回忆道。他并非农业科班出身,此前涉足过酒店行业,也在中车四方工作过。2017年,他和团队在浙江考察时,被“无土栽培+可移动式种植槽”的现代农业模式吸引,决定将其引入青岛。
李坤均介绍,由于无土栽培不受土壤限制,还能提高空间利用率,绿沃川的草莓大棚采用了智能温室技术,实现温湿度可控,即使在炎夏棚内也能保持舒适的环境。更特别的是,种植槽可上下移动,游客可以在草莓架下露营、休憩,让农业大棚变身“采摘+休闲”的复合空间。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坤均坦言,最大的难点在于技术。
“我们一开始请的师傅都是种植传统地栽草莓的,与无土栽培的种植方式完全不同,施肥、灌溉都得重新学。”他笑着说,“那两年,我晚上做梦都在想怎么种草莓。”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团队四处考察、请教专家,先后试种了11个草莓品种,最终筛选出香野、雪里香两个最适合无土栽培的品种。
“早熟、高产、抗病、口感好,这四点缺一不可。”李坤均解释道,“比如‘香野’是近几年流行的口味香甜的品种,而‘雪里香’则带点酸,能满足不同顾客的喜好。”
与传统农业销售方式不同,绿沃川的草莓不对外批发售卖,而是以顾客现场采摘和精品礼盒销售为主,并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
“抖音的推广效果超乎想象。”李坤均表示,“它能把我们的产品精准地推送给喜欢采摘和近郊游的客户,很多游客刷到视频后,会直接过来游玩和采摘。”
尽管在2024年受到了消费降级和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绿沃川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客流量。进入2025年,随着经济回暖及草莓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园区迎来了草莓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依靠“老带新”的口碑传播和线上引流,这个建在盐碱地上的空中草莓园,已成为青岛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
对于未来,李坤均的规划并不止步于草莓种植。“我们现在以农业种植(第一产业)为主,接下来要结合服务业(第三产业),让游客不仅能采摘,还能玩得尽兴。”他指着园区旁的空地说,“等土地指标批下来,我们会建设快餐区、小型游乐场、小型宠物乐园、农业展厅,并探索研学路径,让这里发展成为一个乡村微度假的目的地。”
从工业工作到农业创业,从技术摸索到模式创新,李坤均和他的团队用两年时间,在盐碱地上种出了一个“草莓梦”。绿沃川的故事,正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表明,当土地受限时,智慧农业和创新思维能够开辟新路;当传统渠道受限时,新媒体能打开新市场;当单一产业受限时,“文旅+农业”的融合模式能创造新的可能。
如今,东毛家庄社区正以绿沃川和邻近的翠林云庄乡村乐园为支点,逐步打造“魅力乡村示范片区”。而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也因“新农人”的耕耘,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阅读绿沃川的故事,仿佛见证了一场生命的交响诗。昔日的盐碱地,如今飘荡着草莓的甜香,这不仅是土地的蜕变,更是一曲关于创新与坚守的田园牧歌。
李坤均团队用智慧重新定义了土地的价值。精密的滴灌系统如同大地的血脉,让贫瘠的土地重获生机。可升降的种植槽设计更是将农业升华为一种空间艺术,让采摘成为诗意的体验。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让农业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这片草莓园已成为城市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节点,绿沃川的实践犹如一盏明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变革,始于对土地的重新理解,成于对传统的创新突破。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草莓的红艳,更是乡村振兴的曙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编者手记

用科研与创作关照乡村振兴,我们致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