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里,沃野千里,正值丰收。徐学良,一位来自青岛市平度市榜戈庄村的农民,用他毕生的精力和热情,书写了一段关于山药情缘与励志终身为农的动人故事。他不仅是山药种植的专家,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农业创新的典范。
为农者不懈追求,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徐学良的故事始于他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农业的热爱。1967年出生的他,自幼在山东的农村家庭长大,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17岁的少年遗憾没有考入大学,但这并没有阻止徐学良勤奋好学锐意进取的心。1984年他进入平度市第二职业高中学习农学专业,毕业后在兰底供销社工作三年,期间更是进修了山东农业大学的植保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为他此后多年的农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他认清心之所爱——就是要坚定不移的走农业这条路。
“多年求学让我在农业这方面,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农业知识,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并且把这部分知识释放出来,帮助种植户在增产增收,提高品质方面,做出了我应有的努力,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我自己感到欣慰。”徐学良说
(徐学良多年求学获得的荣誉)
2021年,徐学良接到农户委托,希望他帮忙诊治大葱地里出现的一种新型病害,那年他跑遍平度胶州高密三地,只为找到根治之法。“这种苗期病害没有记载,被我定名为黄矮病,三年以前这种病就是很难治愈,但是在我的不断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个不小的成绩,那年我就开着车来回奔波,为了治好黄叶病我就几乎不着家,翻看药理,化肥,需要逐步、逐个品种的研究,分析对比,看是哪种药物有效,什么组合能够根治,现在种植户对我比较信任,再出现类似问题直接拿药100%必定治愈。现在讲起来很是一个很愉快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实际上当时浪费我的精力是极大的,为了把这些难题攻克了,有时候我就整宿不睡觉,多方面研究,把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当时确实浪费我很多精力,不过现在碰这些难题,对于我来说不是难题了,看到老百姓的笑容,我比老百姓都高兴,干农业这行也是一个很幸福的事,很享受!”徐学良分享着令他难忘的故事,眼里满是喜悦和自豪。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说到底就是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走在时代的潮头。时代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土壤气候也在改变,作为新农人的徐学良明白,不断地学习、实践才是致富的“流量密码”。“必须不断的学习,自己打心眼儿喜欢学习,为了一项技术,我自己得逼着自己学习,那是不行的,是为了攻克一个问题,自己不自觉的去学习。我本身就好学,多年来只要一有空闲就坐下来学习,现在还正在读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因为我喜欢学习,不学习新知识我觉得生活会很空虚。”2020年,徐学良继续深造,攻读东北师范大学,预计今年将获得毕业证书。
为农者敢为人先,做新兴职业农民的开拓者
1992年,徐学良回到家乡,受姐姐的影响,他开始种植山药,十一年的种植经历既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为了积攒经验,多年的摸索让徐学良在山药种植领域收获很多实质性的宝贵经验,丰富的经验徐学良不想独享,他希望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分享出去,带动周围更多农户一起创收,于是一个转型的念头逐渐在徐学良脑海中浮现。
“1996年成立了青岛多丰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当时就看到有很多种植山药种植户,在种植这方面缺少一定的经验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与志同道合的伙计们合作,共同享受山药的栽培技术,再逐渐地将技术性的东西外溢和外传。2019年,我们又一起成立了平度市山药协会,成立这几年以来,取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现在成员有七八百人吧,这几年为他们服务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也跟一些有经验的种植户学习交流,应该说社会效益还是很大的,主要是以技术提供为主,技术带动产品。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现在我们这个地区,山药产量在不断的攀升,最高产量由20年前的六千斤每亩左右,现在最高亩产可以达到一万三千斤左右,这个成果还是非常吸引人的”徐学良介绍道。
从传统的种植型农民转型成为技术推广的新型农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困难重重的,徐学良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思想的解放让创业的浪潮席卷中国,商人们人头攒动想要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对于多年来保守以求稳定的农村地区来说,创业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徐学良曾面临家人的反对,社会的不理解,但他凭借对农业的情怀和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坚持了下来。他深知农业的艰辛,但更明白农民的本质是不怕苦不怕累。他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实践,探索山药的种植规律,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经营着自己的农资店,开诚布公地售卖良心产品,真诚地推广山药种植技术,多年的深耕终于看见了成效,如今的他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周边村民的认可,服务范围涵盖平度市周边乡镇以及高密等地5000多亩种植田。
然而,在推广山药的过程中,徐学良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农民的传统思维模式难以改变,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不能与时代同步,就会被时代淘汰,必须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才能与社会共同进步,例如像无人机这样的技术,一开始无人机在村里普及不下去的,老百姓还是有抵触心理的,现在逐步地老百姓都认可无人机飞防,大片的作物人力进不去但无人机作业很方便,也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徐学良乐观地相信着,只要坚持推广,不断创新,假以时日农户们的观念会被改变,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未来他也会坚持推广新技术,耐心地与农民沟通,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种植水平。
为农者心怀大爱,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直播,带货,电商,短视频这些互联网时代的热词无一例外地影响着农业领域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助农发展,徐学良也在探索一条新路。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平台兴盛以来,徐学良看中了这一风口,决定把技术推广的舞台搬到短视频上,定期在田间沉浸式讲解作物种植与防治技巧,无偿地提供技术帮助。“跟着潮流做了短视频,拍短视频也是一种宣传,让更多的人看到,看到以后就会给很多人,需要这方面的技术支持,受益的农户也有周边地区的,也有省外的种植户,不论是身边的或者是远方的农户,只要他们在技术方面需要的,我都会尽力的帮助他们,像现在远地方的,像新疆的,山西的河南的是外省份,他们在技术方面需要帮助的,我都是尽心尽力为他们服务。”
做个“网红”对徐学良来说不是目的,能够用自己毕生所学所感帮到别人才是他的志向。面对互联网他也很坦然,别人能接受就接受,面对一些质疑,他也觉得无关痛痒,泰然自若。“很多人也在评论区评论,有些人说我喝多了的,也有些人说我胡说八道的,这都无所谓,但不论怎么说,还是认可的多,我发的短视频很多人都是收藏了,你看这些人都是认可的,他们收藏了以后,就是为自己所用,也有很多人直接打电话咨询,我就是全身心的免费为他们服务,能帮到别人我会很开心。”徐学良说
“达则兼济天下”或许是对徐学良从事事业的最好诠释,知识的财富固然重要,拥有一颗纯粹为农的心更加难能可贵,站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徐学良还有许多愿景希望去实现。平度山药品质优良,但迟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徐学良曾经设想打造一支自己的团队,和电商平台合作,将山药产业扩大规模,改变散户经营、售卖的种植模式,把种植户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受限于人手与精力,设想一直没有落地,但为三农奉献一生的心早就在徐学良心中生根发芽,长成能庇佑他人的苍天大树。
“现在我的唯一愿望就是搞技术服务,在技术这方面继续深耕,将来这片土地,我相信在五年之内农业的发展,会有个大的转变,一旦到了那种时候,我觉得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会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农业需要引领、需要扶持、需要指导,我也会一直在路上。”作为新农人,徐学良的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为农民创收,因为足够真诚与纯粹,相信就一定能看见,出发就会抵达!
徐学良的故事,是新农人的代表。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民的福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是农业创新的缩影,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徐学良和他的山药事业,将会继续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贡献更多的力量。徐学良,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山药种植者,他的故事,就像他种植的山药一样,深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面对时代一次次伸出的手,徐学良在不同的历史机遇下都选择了和时代握手,并肩而行,主动求变抓住机会,朴实无华却做着伟大的事业,新农人绝不是年龄的划分而一种精神的归属,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下,主动求变紧跟时代,不忘初心,热爱家乡和土地,对丰收期盼、对技术不懈追求,永远相信土地的力量。那么不论多大年纪都是新时代浪潮下塑造的乡村新人,当然凭借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势单力薄,乡村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理应有更多徐学良加入进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我们和徐学良一样相信并期待着未来充满活力的乡村,充满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