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以自己从客运司机转做山野新农人的经历为例,吸引更多年轻人带科技知识回到山坳,把种养循环的生态智慧打造成可复制的模式,用镜头里的山野直播打破“土路子”印象。让山野创业成为守得住绿水青山的体面营生,带更多人看见新农人脚下有泥土、眼里有星光的新活法。”
——郑京友
作者 | 许卓涵 张文斐 王静雯 李佳凝
编辑 | 王鑫月
图片 | 除特别声明所有图片为作者拍摄
郑京友,男,1989年生。他原是一名客运司机,2023年毅然转变人生轨迹,投身承包青岛市平度市六曲山,开启生态农业创业之路。在山上,他潜心发展养鸡、养猪等生态种养项目,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场,成功转型为扎根山野的“新农人”。他积极运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山林养殖场景与生态产品,有效拓展了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他深刻理解山林环境与生态循环规律,能够因地制宜规划农场生产,具备开拓精神,积极引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郑京友顺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实践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其返乡创业的经历和初步成果,为有志于投身乡村建设的年轻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当城市青年纷纷涌入写字楼时,1989年出生的郑京友却将创业足迹深深印进青岛平度六曲山的脉络里。这位曾经的方向盘掌控者,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毅然调转车头,承包山野。他的双手不再转动方向盘,而是握紧锄头与饲料桶,在青翠山峦间一笔一划书写着新农人的答卷。从车轮滚滚到鸡鸣犬吠,从柏油公路到山间小径,郑京友的转型,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抉择,更是一个时代浪潮下新农人群体奋进的缩影。
Part 01 政策春风入山来
“以前跑客运,车轮子碾的是柏油路;现在搞农业,双脚扎的是黄土路。”
郑京友的转行,透着泥土的厚重实感。三年前,一次偶然的山中游玩,山风拂过松林,野花点缀坡地,望着家乡六曲山层峦叠嶂的绿色画卷,一种深埋心底、源自土地的记忆与情怀被彻底唤醒,这个跑惯了长途的汉子开始萌生了尝试农业发展的想法。彼时,国家持续加码的“三农”政策春风正劲,“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一系列扶持农业、鼓励青年返乡创业的利好措施频频出台。郑京友敏锐地捕捉到这弥散在空气中的机遇。
“山其实早就包下了好多年,心里一直惦记着。前年看着政策越来越明朗,方向越来越清晰,就这么干起来了!”他回忆道,语气中没有丝毫犹疑,只有一种顺势而为的笃定。
他深知,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脚下这片沉寂多年的家乡荒山,在新时代的召唤下,正成为时代赋予实干者的广阔良田。他相信,土地从不辜负汗水,政策就是那润泽万物的春风。
Part 02 新媒体架起出山路
创业的蓝图虽美好,初期的深山养殖场却举步维艰。远离城镇,交通相对不便,如何将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那些健硕的黑猪、枚枚莹润的绿壳鸡蛋——推向市场,成为横亘在郑京友面前最现实的沟壑。一筹莫展之际,时代的风口——新媒体平台,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郑京友并非网络达人,但他有着新农人特有的学习韧性和开放心态。他拿起手机,将镜头对准了山林间最本真的场景:健硕的黑猪在欢快进食,温顺的母鸡在草窝里孵蛋,一枚枚小巧玲珑的绿壳蛋窝在草窝中,饲养员清晨喂食的辛勤背影……这些未经雕琢、充满山野气息的视频,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竟意外地在抖音平台引起了关注。“第一批订单,实实在在就是通过新媒体平台找来的!”郑京友朴实的话语里带着惊喜。
创新的营销思维
让深山里的珍宝
沿着光纤铺设的“出山路”
跨越千山万水
走向了城市精致的餐桌
时隔一个半月,当我们再次走进逐渐完善的养殖场拜访郑京友,他的笑容里多了几分笃定。他告诉我们,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力,销路豁然开朗,原生态绿壳蛋的足迹已延伸至更远的城市餐桌比如北京等地。不仅如此,为了更贴近消费者,平度市区的线下体验店也已投入装修,深山珍馐的“桥头堡”雏形初现。如今,面对产品供不应求的火爆场景,郑京友已在积极筹划着更进一步的探索——直播带货。“下一步就架起设备搞直播!”他眼中闪烁着光,他要用最直观的方式,建立起深山农场与城市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
Part 03 青山绿水的良心账
走在养殖区,郑京友指着散养鸡群和周边长势喜人的农田,道出他的“生态账”:“鸡粪都免费送给农户肥田。”“这些鸡粪,可是好东西!”他望着远处连片的田地解释,”直接引入地里,就是最好的天然肥料,滋养庄稼,一点化学肥料都不用。这套种养循环模式,巧妙地将养殖环节的‘废弃物’变成了种植环节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有效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难题,更源源不断地反哺着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这正是郑京友生态智慧的结晶。
当被问及经营农场的核心要义时,郑京友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山林和土地上。
“环境是根,”他斩钉截铁地说 “唯有把根基护好、扎深扎稳,上面的树木和幼苗才能拔节生长,结出硕果。如果只顾盯着眼前那点收成,不仅是砸自己的饭碗,更是愧对子孙后代。”
这朴素而深刻的生存哲学与经营之道,恰与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战略脉动同频共振。他深知,守护好六曲山的这一方青绿,才是农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和最硬底气。
Part 04 山野里的新图景
如今的六曲山农场,早已超越了传统养殖场的范畴,正如同春日的山野般,勃勃生长出更丰饶、更具活力的图景。精心开辟的免费亲子捡蛋区,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拨开草堆,寻找温热的鸡蛋,体验收获的乐趣。依山势而建的露营基地雏形已现,不久后,袅袅炊烟将在这里升起,城市的游客可以枕着星空入眠,听着鸟鸣醒来;规划中的垂钓区,未来将成为垂钓爱好者静心怡情的乐园;而最绚烂夺目的一笔,当属正在加紧建设的孔雀观赏园,绿孔雀将入住临时居所,未来它们优雅的身姿和璀璨的翎羽,与六曲山苍翠的背景相映成趣,将成为一道移动的风景。
郑京友的产业蓝图正渐次清晰:“我的目标,是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现代化生态农场,要让大家来这儿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见鸟叫,采得到鲜果,捡得到山蛋,体验到农趣,真正记住这份山野景色。”
他的愿景宏大而清晰,既深植着对土地本真的敬畏与守护,又跃动着与时俱进、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农场,在他心中,已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活力新载体。
结语
回望这三年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创业路,郑京友将“坚持”二字深深刻进了新农人的骨血里。“农业这碗饭,是良心饭,更是功夫饭。它急不得,也虚不得。”他语气沉稳,“刚开始那阵子,困难真像山一样压过来,资金紧张、技术不懂、销路没门……”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但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对待土地,踏踏实实地干,把汗水和心思都埋进去,它就能感受到,它一定会在合适的时候回馈你。”从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返乡扎根荒山,到借力新媒体抖音,巧妙叩开广阔市场;从建立鸡粪还田、种养结合的微型生态循环链,到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的新发展路径——这个半路出家、带着一身闯劲的“庄稼汉”,始终没有忘记当初选择回归土地的那份朴素初心:“土地,它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现在,该轮到我们这一代新农人好好养活它了。把它护得更美,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2023年以来,郑京友的脚步始终与国家乡村振兴的铿锵鼓点同频共振。他在六曲山的晨昏流转间,在鸡鸣犬吠、山风松涛的和鸣里,踏响属于新时代农人最笃实、也最充满希望的足音。这足音,是耕耘者的回响,更是青山绿水间,一曲关于坚守、创新与未来的嘹亮乐章。
读完郑京友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一粒种子在六曲山的黄土中破土而出——它曾经是客运车上的一粒微尘,如今却长成了承载生态梦想的绿苗。
郑京友的选择,颠覆了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当他用抖音镜头对准草窝里温润的绿壳蛋时,当鸡粪成为连接养殖与种植的生态纽带时,我们看到的是现代科技与古老土地的诗意融合。他不仅是生产者,更成为生态智慧的传播者、乡村美学的诠释者。那些带着山野气息的视频,既是农产品出山的通道,也是城市人重返自然的精神桥梁。
“土地养活了祖祖辈辈,现在该我们养活土地。”这朴素之言,道出了新农人与土地的双向滋养关系。他守护的不仅是六曲山的青山绿水,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哲学——农业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一种值得骄傲的生命姿态。当年轻人带着知识、技术和创新精神回归土地时,传统的农业正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那些山间回荡的鸡鸣犬吠,既是田园牧歌的传统意象,更是现代农业变革的进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