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张一敏 庄子桢 刘鑫诺 张茂勋
编辑 | 王鑫月
图片 | 除特别声明外均为作者拍摄及新农人提供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带着新思维回来,
只要肯扎根,土地总会给你惊喜。”
——吕仁智
“萝卜的尖叫”背后的追梦人
他曾在商海打拼,却为家乡的沃土转身投入农业;他让普通萝卜变身“贵族蔬菜”,用三声“尖叫”喊响全国品牌。他是青岛锐阳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平度市蔬菜流通协会会长吕仁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训、农业科研实验等相关工作。他曾获得2019年“感动平度”十大榜样人物称号,是一位用智慧与坚守书写乡村振兴故事的新农人。
Part01 返乡创业:从商海到农田的初心抉择
1996年,大学毕业的吕仁智进入电子研究所工作。然而,家乡蔬菜发展滞后、农产品销路受阻的状况让他难以释怀。仅仅工作两年后,怀揣着改变家乡农业面貌的壮志,他毅然辞去安稳工作,回到家乡投身蔬菜种植与购销领域。
起初,吕仁智选择蒜薹作为创业切入点。彼时,农户们分散经营,蒜薹品质参差不齐,销售价格也不尽人意。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四处奔走,邀请农科院专家为农户开展培训,推行标准化种植流程。从选种、播种,到覆膜、施肥、病虫害防治,再到收获与储存,每个环节都制定了统一标准。凭借着对蒜薹产业的深入钻研与大胆革新,吕仁智在仁兆镇这个“蒜薹之乡”赢得了“蒜薹大王”的美誉。
2015年,已是胶东“蒜薹大王”的吕仁智在一次商务宴请中因星级酒店的一盘水果萝卜而敏锐捕捉到市场商机。彼时,他的蔬菜购销业务已顺风顺水,但“让家乡好水土长出更有价值的农产品”的念头,让他毅然踏上转型之路。
“仁兆大沽河的弱碱黑土富含矿物质,凭什么不能种出最好的萝卜?”带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吕仁智高薪聘请育种专家,将天津沙窝萝卜与潍坊萝卜的优质基因结合,培育出全新水果萝卜品种.2015年秋天,从国外引进三系杂交新品种“小紫樱”,当年试种了10亩,2016年开始开始大规模种植,开启了“萝卜的尖叫”品牌征程。
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市场认知度低,首次试种效果并未达预期。但吕仁智从普通萝卜与水果萝卜的对比中看到潜力:“只要方法对,水果萝卜的竞争力会远超传统品种。”他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论证,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优化土壤,改用高温蒸煮大豆做底肥,全程不施化肥农药,用80-90天的生长期换取品质,更使用给萝卜播放音乐促生长的“艺术种植法”。
Part02 品牌创新:三声尖叫喊响全国市场
“脆甜的叫,通畅的叫,幸福的叫”—— 这是吕仁智为“萝卜的尖叫”提炼的品牌内涵,他深挖大沽河文化底蕴,将萝卜“咯嘣脆、入口香”的特点与健康养生理念结合,让这款表皮翠绿、脆甜多汁的水果萝卜,从田间到舌尖都充满故事感。
为了提升萝卜品质,吕仁智煞费苦心,他的萝卜在大沽河畔冲积的黑色土壤里种植,这里富含多种生物营养元素;灌溉用水选用100米深、富含矿物质的矿石水;底肥则采用高温蒸煮的大豆,以增加萝卜的香气。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李兆新研究员的技术指导下,他采用先进的工艺酶解精制壳寡糖产品,并根据萝卜生长特点拟定科学施用方案;同时,添加进口硅元素、食品硒元素,将水果萝卜打造成具有保健功能的富硅富硒产品。
除了在种植原料上精挑细选,吕仁智还在种植技术上不断创新。他在地里安装多个大型音响,为萝卜定制专属“音乐套餐”。在他看来,音乐的声波能刺激萝卜的细胞壁,使原生质游动更为活跃,增进萝卜对营养成分的摄取和光合作用,让萝卜在舒适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此外,吕仁智根据萝卜的生长特性,采用迟缓种植方法,种植时间比普通萝卜晚2周,收获则在立冬下霜后,让萝卜梗叶的营养成分充分回流,增加萝卜的营养积累。这种晚种晚收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品质:产出的萝卜干物质累积丰富,密度是普通萝卜的1.3倍以上,形成了“脆香多汁,爽口甜心”的独特口感,粗蛋白含量和糖度比普通萝卜高一倍多。
2022年,“仁兆沽河萝卜”与“仁兆蒜薹”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成为山东省和青岛市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的企业。在潍县萝卜品质提升大赛中,“萝卜的尖叫”力压有着300多年栽培历史的传统品种,斩获金质奖。如今,该品牌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中央电视台持续追踪报道的“网红产品”,价格虽比普通萝卜高10倍却供不应求,年销售额破千万。
吕仁智的创新不止于种植。他组建专业团队,构建从育种、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与青岛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多肽+SOD”养生萝卜;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大沽河滋养的萝卜走进全国20多个省市的商超与家庭。
Part03 共富担当:带富乡邻的“蔬菜司令”
作为平度市蔬菜流通协会会长,吕仁智的创业路始终与乡邻增收紧密相连。他的蒜薹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2万余种植户,通过改革采收储运模式,“蒜薹装箱不装袋,每斤多赚两毛二”,每年为蒜农增收3000万元以上,在萝卜产业中,他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统一收购标准,让农户分享品牌溢价红利。
2019年,吕仁智获评“感动平度十大榜样人物”。他热心公益,多次为灾区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诠释新农人的社会责任。如今,仁兆镇已成为“青岛蔬菜之乡”,“沽河水,仁兆菜,绿色健康无公害”的品牌理念深入人心,这背后离不开以吕仁智为代表的新农人的坚守。
为了让周边种植户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接触到新品种与新机械,吕仁智成立了“锐阳助农”志愿服务队。服务队邀请农科院专家和当地标准化种植大户走上“庄户学院”“田间学校”的讲台,将先进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户。多年来,通过“庄户学院”,吕仁智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由他引进的大蒜、大葱、胡萝卜等新品种,已推广到全镇1.2万户,周边乡镇5000多户,涉及种植面积达20万亩。
在施肥环节,他积极引进“套餐施肥”标准化种植新技术,既增加了抗逆性,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产量还比传统施肥提高了三四成;他还倡导种植户收获蒜薹时不用化肥袋子,减少对蒜薹的损伤,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农户增加收入1000万元以上。
结语
“我的目标是把‘萝卜的尖叫’打造成全国水果萝卜第一品牌。”吕仁智的办公室里,“全国特质农品”“绿色食品”“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证书摆满展柜,见证着他的奋斗历程。下一步,他计划扩大“多肽+SOD”养生萝卜种植规模,探索农旅融合模式,让游客走进大沽河基地,体验“听着音乐长大的萝卜”的种植奥秘
夕阳下的大沽河波光粼粼,吕仁智的萝卜基地里,绿油油的植株散发着清香。从离城返乡到深耕乡土,他用近十年时间证明: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而是充满创新机遇的现代产业。正如他所说:“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带着新思维回来,只要肯扎根,土地总会给你惊喜。”
如今,越来越多像吕仁智这样的新农人回到家乡,他们用科技赋能农业,以品牌提升价值,让小萝卜做成大产业,让乡村因他们的坚守而充满希望。这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
大沽河的黑土还沾着蒜薹的潮气时,吕仁智已把城里的西装换成了带泥的胶鞋。1998 年他从电子研究所出来,没往写字楼的亮处走,反倒扎进仁兆镇的田埂 —— 那会儿农户的蒜薹用化肥袋裹着,烂在地里的比挑去集市的多,他就跑去找农科院专家,把选种、覆膜的步骤写成纸片,挨家塞给种地人。
后来他尝到水果萝卜,突然想起家乡的弱碱土。试种的萝卜没长好,他就煮大豆当底肥,在地里架起音响,让萝卜听着声儿扎根。霜落时采收,咬一口脆得发响,甜气能漫到喉咙根。他没独吞这份甜,改了蒜薹的捆法,一户一年多赚两毛二;萝卜火了,就拉着农户入合作社,教他们种富硒的果。
土地不骗人,你往里头埋多少心思,它就给你长多少收成。这世上的追梦人,有的追着霓虹,有的追着田垄,他追的后者,倒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土,也能长出发亮的日子。
——编者手记
